外資公司喜歡租賃
早期在Y集團工作,是家典型央企,該有的都要有,什么都喜歡自己有。后來到上海的外資公司工作,發(fā)現他們什么都喜歡租,覺得很奇怪,又不差錢,為什么要租呢?
后來慢慢就明白了:廠房靠租有道理,因為撤得快嘛,抗風險能力比較強;后來發(fā)現設備也是租的,辦公用的車輛也是租的;后來又發(fā)現電腦也是租的,連操作電腦的人都是租的……為什么老外這么喜歡租呢?這里面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1. 可以節(jié)省現金流。購買是一次性的支出,一次要花很多錢;租賃是分期支出,可以省下很多現金流。現金為王的時代,省下現金是很有用的。
2. 可以提高資產回報率。資產回報率(ROI)等于什么?上面分子R是回報,也就是利潤;除以下面的分母,就是資產。那么租賃相對于購買,資產總量減少了;資產減少了,ROI就增加了。ROI高了誰會高興?首先股東會高興,股價也會上去;股東高興,職業(yè)經理人也高興,業(yè)績指標漂亮,獎金可以多拿。
當然也可能有人說,租賃的確可以節(jié)省現金流,但是租賃公司也要賺錢啊,總的成本會不會比購買更多呢?有可能的,但也未必一定多,需要計算比較。這里就要做凈現值PV(Present Value)分析。
K1,K2,K3... 是各年的支出。這里面只有一個未知數,就是i,叫折現率。折現率和什么因素有關呢?首先是利率,經濟學上說的利率,通常指貸款利率,因為貸款的利率是使用資金的成本;第二是通貨膨脹率;第三是投資回報率,省下來的錢可以用來投資,如果一家企業(yè)投資能力強,租賃的凈現值就會比較低。
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折現率不是利率,也不是貼現率。折現率、貼現率的確和當時的利率水平有緊密聯系,之所以說折現率不是利率,是因為利率是資金的報酬,折現率是管理的報酬。利率只表示資金本身的獲利能力,而與使用條件、占用者和使用途徑沒有直接聯系,折現率則與資產以及所有者使用效果相關,將折現率等同于利率,是將問題過于簡單化、片面化了。但在很多時候,找不到更好的數值,折現率也往往按照利率取值。
之所以說折現率不是貼現率,是因為兩者計算過程有所不同。折現率是外加率,是到期后支付利息的比率,而貼現率是內扣率,是預先扣除貼現息后的比率, 貼現率主要用于票據承兌貼現之中,而折現率則廣泛應用于企業(yè)財務管理的各個方面,如籌資決策、投資決策及收益分配等,折現率是管理會計中的重要內容。
通常按照未來的情況確定數值,折現率是一種特定條件下的收益率,說明資產取得該項收益的收益率水平,投資者對投資收益的期望、對投資風險的態(tài)度,都將綜合地反映在折現率的確定上。貼現率、利率更多是財務資金的成本,是基于當前的。折現率與貼現率、利率通常是正相關的。
所以采購還是租賃,這是一個來源策略問題。前面說過Make or buy,自制還是外包,這也是一個來源策略。
租賃的方式很多。最常見的有兩種,經營性租賃和融資性租賃。
什么是經營性租賃呢?是為了短期經營的需要而產生的租賃行為。比如企業(yè)最近需要使用一輛大貨車運貨,就可以采用臨時的經營性租賃。經營性租賃的特點是使用一段時間就結束,最終不擁有產權。
融資性租賃是說,這東西我想長期使用,現在手頭沒那么多錢,怎么辦呢?那就慢慢付,等哪天有錢了再買入。這里又引出一個問題,融資租賃和分期購買有什么區(qū)別?如果是分期購買,買完了產權就是你的了,財務資產賬上就要體現,就要折舊;而租賃呢,僅僅是要付租賃費。
租賃還分“干租”和“濕租”。干租、濕租起源于航空業(yè),比如航空公司的飛機。很多小航空公司沒有錢買很多飛機,那么就靠租賃。一種是連空姐、駕駛員一塊兒租,這是“濕租”;還有一種是只租飛機,其他的我自己配,這叫“干租”。未來中國的租賃市場會逐漸完善,所以值得中國的采購人員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