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發(fā)布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yè)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一石激起千層浪,可供關注的點很多。例如“江南憤青”對意見稿的解讀,認為人行想讓網絡支付業(yè)務回到純粹的支付業(yè)務,而非資金業(yè)務,其觀點可謂切中要害。本文也試圖從該角度分析央行的新規(guī)。
第三方支付的資金業(yè)務就是銀行業(yè)務。傳統(tǒng)銀行業(yè)的興起和客戶在銀行存放貴金屬有關,客戶持有的銀行存款并不是貴金屬本身,但客戶有權支取貴金屬,也有權要求銀行劃撥貴金屬所有權給另一客戶。而央行的意見稿第十條中也稱,支付帳戶資金余額不是銀行存款,而是客戶購買的,所有權歸客戶的預付價值,以機構名義放在銀行,由支付機構發(fā)起指令進行調撥。
與現今的銀行業(yè)務對照,客戶存入支付機構的,是作為銀行負債的存款,而銀行客戶存入銀行的,則是作為央行負債的紙幣。而銀行存款對于支付機構,正如紙幣對于銀行,都相當于各自的準備金資產,以應對提款和轉帳。支付機構客戶的提款,便是將在支付機構的余額轉出到銀行,如同銀行客戶提款是將在銀行的存款轉為手中的紙幣。銀行客戶要求轉帳時,銀行需要按照客戶指令,轉移在央行的準備金存款,或者增加對收款行的同業(yè)債務,同時收款客戶在收款行的存款增加。而支付客戶要求轉帳時,則涉及了更多的層級。
如果收款客戶的帳戶和支付客戶的帳戶都在同一支付機構,那么轉帳就是支付機構內部的帳目調整,不涉及銀行存款的變動。而如果收款人和付款人在不同支付機構,但兩個支付機構在同一銀行開戶,則轉帳涉及雙方支付機構的資產負債兩側的帳目調整,以及銀行負債側存款的帳目調整,但不涉及銀行存款準備金資產或同業(yè)負債的調整。而如果支付機構在不同的銀行開戶,則在影響雙方支付機構資產負債的同時,也影響銀行存款,更會影響存款準備金或同業(yè)負債。如果一家支付機構在多家銀行開戶,則影響會更復雜。
支付機構中,支付寶已經把銀行業(yè)務做得有聲有色。余額寶依靠其份額和作為準備金的銀行存款的隨時等價兌換,以及淘寶和天貓的商品與服務,已經獲得了媲美銀行活期存款的流動性,更兼高于活期存款利率多倍的收益水平。“螞蟻花唄”是信用卡,用戶在使用“花唄”付款時,螞蟻金服一方面增加對用戶的債權,一方面將自己在銀行的存款轉帳給用戶指定的收款方,或者增加對收款方的負債。而“螞蟻借唄”則簡直就實現了銀行式的放貸,即把自身的負債或股權借給融資人當錢花,同時收取利息。
央行雖然著重強調,客戶在支付機構的資金余額不是存款,不受存款保險保護,但支付機構完全可以聯合保險公司解決“存款保險”的問題。更妙的是,通過將資金余額放入貨幣基金當中,基金持有人持有的是基金的股權而非債權,基金本來就沒有保本義務。引入保險公司來做“存款保險”,目的恐怕乃是讓人們放心持有,以實現基金份額的貨幣化,畢竟用的人越多就越好用。這也是為什么支付機構的負債能成為人們支付的手段,而中石油這樣巨大的公司的債務就只是債券。
央行的出手可圈可點。首先,通過要求支付機構不得為客戶辦理或變相辦理現金存取、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業(yè)務,央行其實是想堵死支付機構在資產側和負債側與客戶的金融業(yè)務。銀行融資給客戶,既可以貸出資產側的紙幣,也可以貸出負債側的存款,而對于支付機構而言,相當于貸出銀行存款或者增加自身資金余額給客戶。新規(guī)后,支付機構或許還是可以靠吃在銀行的存款收入與客戶資金余額零利息的差賺錢,但不能靠放貸和貨幣擴張賺錢。支付機構應該對存款者負有保管義務,正如證券公司不能挪用客戶保證金一樣。
同時,央行還要求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金融業(yè)務的其他機構開立支付帳戶,這可以避免出現以支付機構資金余額為準備金的新一層銀行結構,不致形成“央行-銀行-銀行存款的支付機構-支付機構余額的支付機構”的鏈條。如前文所述,同一支付機構內部帳戶間的轉帳就已經和銀行存款沒關系了,如果又多一層銀行結構就更難監(jiān)管。股災前,炒股公司在證券公司開一個戶,用IT系統(tǒng)把這一個戶分給多個投資者交易的故事,可謂前車之鑒。
而且,如果銀行在支付機構開戶,那么支付機構就如同銀行有央行一樣,給自己找到了最后貸款人。如果支付機構為了高收益率有很多定期存款,以致不能應對客戶向其他支付機構轉帳或提現為銀行存款,此時支付機構可以向銀行借款,在為銀行創(chuàng)造更多份額的同時,也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銀行活期存款,以應對客戶要求。這種支持所代表的“央行看跌期權”,使支付機構在期限錯配的同時,尋找提供高利率存款的銀行開戶,從接受低利率資金余額的銀行融資,賺取更多利差。
對于新生的事物,總是面臨著兩條路,一條是“不忘初心”,即該干支付的就好好干支付。而另一條是“順其自然”,例如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除了清理不良資產外,還擴展了很多新的業(yè)務。對支付企業(yè),既可以不讓他們成為銀行,也可以用銀行的標準監(jiān)管這些支付企業(yè),當然兩種辦法孰優(yōu)孰劣,需要斟酌比較。
另外一點思考是,對很多金融機構甚至企業(yè)而言,如果按照銀行的思路來發(fā)展,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不少恐怕真能發(fā)展成銀行。余額寶就是復制著傳統(tǒng)銀行的發(fā)展路徑,順應著時代的潮流,滿足著用戶的需要,一步一步走來。如何在未來讓這些新型“銀行”造福社會而不造成麻煩,是各家監(jiān)管機構需要一起進行前瞻性思考的問題。